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

火炎山沖積扇的侵蝕與堆積變遷特性

一、前言
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為現有的20個自然保留區之一,其特徵為蝕溝發達、地表沖刷作用強烈,邊坡垂直聳立礫石惡地地形,加上一系列的聯合沖積扇,遠觀具有地景的形色之美。依據前人調查,造成惡地地形的原因,地質地形條件以及豪大雨事件,都會影響到地形發育的狀況。
由於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的礫石惡地地形變動非常大,當降雨量達到一定程度以上,就會產生邊坡沖蝕的現象,蝕溝發育,進而有許多礫石與細粒物質進入河道,並向下邊坡移動,在進入大安溪河岸前形成大規模的沖積扇。火炎山地區由於受到地表侵蝕作用,表面的礫石以落石的方式後退,形成非常高角度的裸露邊坡。這些邊坡由於經常發生邊坡後退作用,因此植物無法生長,長年保持光禿狀態。這種邊坡演育的方式,是上方邊坡以高角度的方式後退,在下方產生由崩落物質堆積的崖錐。
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往往在颱風豪雨後,會在沖積扇外緣的道路淤積大量土石,因此公路單位於94年在沖積扇下方興建一隧道。由於這個隧道正位於火炎山的坡腳下,將來礫石在堆積時,除了從隧道上方通過外,是否會側向延伸至隧道口?將來保留區所沖刷下來的泥沙堆積的模式,是否造成隧道口的封閉及不可預期的生命財產損失,值得進行觀察監測。經過3年來的觀測,瞭解由於隧道的長度不夠,反而造成隧道兩邊的入口,都曾遭土石淹埋,甚至造成死亡事件。
二、 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的自然特性
火炎山屬於苗栗丘陵的最南側,隔著大安溪與后里台地相望,東側為東勢丘陵的前緣,西側為大安溪的沖積區。交通位置上,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的左側有國道1號與13號省道經過,下方有苗140(原130甲)線可通往國道3號的通霄/苑裡交流道。由於主要岩層均為礫石層,邊坡易崩落形成草木不生的惡地景觀,已於75年公告指定為台灣20個自然保留區之一。劃定的範圍除了陡崖區、部分丘陵區及由蝕溝堆積出來的大型沖積扇。依林務局新竹林管處所指定之保留區範圍,疊合於第3版1/25,000地形圖上,其範圍與位置如圖1所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